来源:泉果视点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
现在
很多人把98年3月23日
歼10战斗机的成功首飞
称作中国军工的“DeepSeek时刻”
过去20多年
是中国军工狂飙突进的20年
也是“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
被重新定义的20年
这背后
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EP-3电子情报侦察机闯入中国南海领空,中国海军航空兵38263部队64分队中队长王伟驾驶歼8战斗机进行拦截,过程中与美军飞机发生碰撞,歼8坠毁,飞行员王伟跳伞后下落不明,后被确认牺牲。
图1. 王伟驾驶歼-8画面
来源:公众号《撬动一个地球》
如果你还记得4.1中美南海撞机事件,你也一定会记得当时每个人心中的那种因为自己不够强大,而被外敌欺负的屈辱感,烈士王伟深埋南海,14个昼夜10余万人次都无法找回,太绝望了。
之后的20多年,是中国军工狂飙突进的20年,也是中国制造在国际舞台上被重新定义的20年。很多人说,如今,中国展现了用歼10就可以轻松团灭欧美的一流战机的可能,烈士王伟在深海终于可以安息了。
图2. 歼-10战机
来源:北京日报
我们前两天在公众号【泉果视点】上发表关于中美关税谈判的分析,其中引用了国际金融专家Louis Gave的观点,认为西方社会常常低估了中国人的韧性与勤奋。
其实,西方低估的不是韧性,它其实是低估了一个民族的某种性格特质在工业发展和经济进步中的驱动力量。韧性还有一种更接地气的表达,就是“倔”,反应在行动上,就叫“死磕”。而制造业,恰恰是非常非常需要“死磕”的。
这一期的泉果101,可能会有点长,我们想看一看,能不能在未来,找出101个小的切入视角,讲一讲热点话题背后的投资与中国。
图3. 歼-10战机
来源:央广军事
第一期就借这次的印巴空战,从中国歼10战斗机的亮眼表现切入,简单讲一讲“韧性”或者说“倔”这个字,为中国军工,为中国制造,带来了什么样的驱动力。
这次的印巴空战,印度发动突然,诉求没有明确表达,双方的停火协议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再加上冲突地处“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在时间上又处在中美代表于日内瓦关税谈判的敏感期。所以这次空战,就像卡在了繁忙的十字路口交汇处,每一个胜负手,都将对四面八方的“车流”的行驶方向,产生很微妙,很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改进型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歼-10C在战场上首次正式亮相,就击败了西方的招牌战机,可以说是决定局势的重要“功臣”之一。这次印度被击落多架的法国“阵风”是全球最畅销的战斗机之一,连锁反应导致生产方达索公司的股票一天之内就跌了7.2%;反之,资本市场也对中国的军工龙头有了相应的回应,这几天大家都感受到了,我们就不展开了。
图4. 法国“阵风”战机
来源:解放军报
很多股民心情都不错。还有中国大网红做了讽刺感拉满的音乐,一直火到了Youtube上,被全球网友二创,形成了病毒式传播,也算是间接为中国高端制造打了一轮广告。关键是脑洞清奇的印度媒体也转了,不知道是怎么想的。
表面是在搞笑,但核心情绪其实是“燃”。几十年的厚积薄发,终于有了这次的“燃”的释放。歼10自己都没想到,在临退役之际,居然用这样耀眼的方式,代表中国军工惊艳了国际市场。
所以说命运最是鬼斧神工,如果没有歼10C这次惊才绝艳,可能,和它有关的人和事,就会被尘封在历史中,没机会让这么多人看到了。
图5. 成都611所研究人员旧照
来源:北京日报
这张照片,摄于上个世纪80年代,拍的是成都611所的工程师和工人,他们就是中国歼10战斗机背后的最大功臣。
图6. 歼-10试飞现场,左为总设计师宋文骢,右为总工程师薛炽寿
来源:北京日报
这张照片,摄于1998年3月23日,左边是歼-10战斗机的总设计师宋文骢,他也被称为歼10之父;右边是总工程师薛炽寿;他们对面,就是当天首飞成功的歼10战斗机。两个人比肩而坐,即使只有背影,大家也能看出两个人彼此扶持、相互信任的这份感情。
图7. 歼-10首架原型机完成总装
来源:央广军事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军转民”、财政紧张的背景下,一项隐秘计划悄然启动:研制中国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当时56岁,厂里账面上只有3000万启动资金,不足预估经费的5%,但目标却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鸭式布局、静不稳定设计这些超前理念,在当时面临着很多争议,但宋文骢很坚持,因为这些设计都来源于他的一线调研的一手经验。
在立项之前几年,他带着团队跑遍了全国的航空兵部队,记录了飞行员的每条建议,写满了三个大笔记本。在这次调研中,宋文骢总结出了他那句最著名的理念:
顶级战斗机的呼吸声要贴着飞行员的心跳。
也正是以这个理念作为指导,歼-10的座舱布局比西方同类机型早了十年,采用人机工程学设计。
图8. 歼-10战机成功首飞后,总设计师宋文骢(右一)和试飞员雷强(左三)等人泪流满面
来源:央广军事
理念超前,心气也很高,但太穷了,宋文骢和团队们所面对的困顿与窘迫,甚至难以宣之于口。
首先是搞战斗机钱不够,所以全车间就去生产洗衣机卖钱。再用洗衣机赚的钱继续搞战斗机。
图9. 某军品车间出品的工业洗衣机
军品车间实现白加黑双轨制,大家白天造战斗机零部件,夜晚转产洗衣机。
几位负责气动的工程师白天改风洞模型,晚上研究怎么让洗衣机脱水桶不晃;材料工程师们自研模具,把航空铝材改造成洗衣机内胆,最绝的是,洗衣机内胆的这项专利技术后来还反哺了军品制造,把飞机蒙皮成型的效率提升了40%。
图10. 宋文骢与设计师们讨论
来源:澎湃新闻
除了洗衣机,车间还生产过轻型汽车、摩托车、千斤顶、门窗和家具等各种产品,甚至一度成为当时西南地区最大的白色家电基地。一直到现在,在2024年工业洗衣机十大品牌排行榜中,这个军品车间出品的工业洗衣机,还赫然上榜。
在想办法挣钱的同时,大家节衣缩食的程度,也让人难以想象。
当时,总设计师宋文骢为了节省通勤时间,连续7年住在厂区10平米的单身宿舍,下班后晚上还会去摆摊卖面条,赚点钱给团队改善一下伙食。宋文骢的老部下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夜晚,一盏昏黄的小灯泡,几张破旧的板凳,一口大锅,60岁的宋总工,一边熟练的翻面条,另一只手还在翻看图纸。据说,有宋文骢当年的学生回四川,意外在面摊上认出老师来了,站了很久,不知道说什么好。
图11. 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
来源:央广军事
总工程师薛炽寿则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二八大杠穿梭厂区,车把上挂着搪瓷缸,车铃在寒风中叮当作响。后来,歼10首飞时,薛总工也是骑着这辆二八大杠当战斗机的护航车。地勤兵开玩笑说这个护航车也太寒碜了。薛总工说,牵引车调头不方便,还是自行车灵活。尽量把经费省下来用在更关键的地方。
图12. 歼-10总工程师薛炽寿
来源:澎湃新闻
研发上,团队也是节俭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买不起进口计算器,就手打算盘计算数据,自制木质模型挂在风口上做模拟。此外,团队还靠种菜,制造车链子筹集科研经费,全机1563项新技术中,有427项,是在菜市场改建成的临时实验室完成的技术验证。
有时候,和物质上的窘迫相比,精神上的折磨更考验人性。歼10立项时,宋文骢是经历过被外国专家的当面嘲笑的,“你们想造三代机?先把我们的技术买够20年再说吧!”,据说,宋文骢也是当场就拍了桌子,“靠钱买来的战斗机,买不来尊严的。”
图13. 宋文骢(左三)与设计师们讨论技术方案
来源:北京日报
后来歼10的起落架造不出来,外国专家也不帮忙,甚至因为宋文骢无意间看了一眼某个专家的笔记本,被专家举报上去,搞得满城风雨。所以宋文骢直接就说了,不要等不要靠,不用指望外国人会帮我们,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歼10的起落架,留着中国自己的血液。
图14. 歼-10首飞当日
来源:澎湃新闻
其实,当时很多的军工企业,都有着自己的宋文骢,都有着类似的故事。比如,很多80后小时候家里的蝙蝠牌电扇,质量特别好,据说三四十年之后都能转。当时这款电扇还在保加利亚世博会的家电评选中获了一等奖。而生产这款电扇的军品车间,其实是做军工雷达的,所以人家这个牌子叫“蝙蝠”呢。
图15. 蝙蝠牌电扇
来源:公众号《芍药公子》
很多甘肃的朋友应该都吃过504核子雪糕。504厂是中国首个铀浓缩工厂,为核弹爆炸做出重大贡献,当时也是因为资金困难,创意转型生产雪糕,当时的雪糕包装箱,就是装手榴弹的木箱改造的。吃过的人说,这款雪糕的口感特别醇厚,为什么呢?因为核子雪糕的奶油工艺来自于厂里专门提纯铀的离心机。
图16. 504雪糕
来源:公众号《芍药公子》
军工产业代表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最高水平,也往往被当做综合国力的象征。大家都用筚路蓝缕这个词来形容中国工业的发展之路。其实,中国工业的基础,很大一部分,就是军转民的这批军品车间奠定的。
当时为了保密需要,很多参与军品制造的工人和工程师,都签署了双重身份协议。他们既是国防卫士,同时也是最早接触市场经济的产业工人,中国也因此走出了一条非常特别工业化道路,工程师们当年的精神也无形中成为中国工业的一种烙印,被传承了下来。
咱们的歼20的总设计师杨伟,就是当年宋文骢的学生。咱们的滚筒洗衣机,就是他22岁的时候在厂里亲手设计的。
图17. 歼-20总设计师杨伟(左),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右)
来源:澎湃新闻
所以很多人开玩笑说,中国工业,中国军工,是一群倔老头带着很多倔小伙儿和大倔丫头用自行车和算盘拼出来的,是中国打不垮的钢铁翅膀。
说到这里还想起来,几年前Elon Musk把特斯拉工厂搬到中国的时候说,中国制造工厂不一样,中国的工人非常有信念感,他们愿意住在厂里,凌晨三点都愿意工作。
对了,当年那个出生于1968年的湖州小伙王伟,开着歼8就敢跟美国的EP-3E硬杠,不是也很倔吗。
图18. 烈士王伟
来源:公众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责任编辑:王若云 配资平台排行榜第一名
永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